“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深刻命题。如何作答,正是当前所有学校面临的当务之急。对此,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重庆资环职院”)以红色铸魂,绿色筑梦——“红魂绿梦”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为指引,交出了一份具有“资环辨识度”的优异答卷。
\n作为重庆市唯一以资源环境命名的高职院校,重庆资环职院以“红”为精神底色、以“绿”为发展基因,将党建与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独特的文化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创新之路。
\n红色铸魂
\n筑牢信仰之基
\n“红”是什么?为何以“红”为精神底色?
\n“红”是党建的红,用红色文化培筑师生思想根基,筑牢师生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n“饶国梁出生于1888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也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重庆市大足区烈士陵园,“资环学子”作为讲解员,正为来往游客讲述革命先烈英勇抗争的故事。
\n“学校与烈士陵园达成合作,安排专人给我们培训,使我们将先辈的故事烂熟于心,让遥远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融会贯通。”一位学生表示。
\n重庆资环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助理秦专松介绍,红色资源蕴含的奋斗史、英雄事迹是宝贵的、鲜活的教材,能有效为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n“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
\n重庆资环职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邱少云革命烈士纪念馆、饶国梁革命烈士纪念馆、大足区烈士陵园、唐赤英故居、杨尚昆故居等地参观见学。“参观、聆听只是基础,自己能完整讲出来更为重要。这是将动人的革命精神内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一环。”秦专松表示。
\n重庆资环职院注重“红色”思政元素的熏陶,持续开展“田野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打造“学校+红色遗址+社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沉浸式体验教学,开展红色革命精神宣讲、薪火永相传等志愿实践服务活动。同时,学校与大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建“红色党建基地”,以党建引领“大思政课”,用行走激活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中焕发蓬勃生机。
\n重庆资环职院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成功承办重庆市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研活动,2名老师作示范课展示,受到广泛好评;获重庆市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萌新磨课,骨干练兵”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思政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n活动育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重庆资环职院以“一月一主题、一院一特色”为抓手,贯穿全年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学校开展“爱师爱校”“爱我国防”等系列专题教育,将国防教育巧妙融入育人体系,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技能素养的新时代工匠;聚焦红色文化,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创作、实地调研,并以学期为阶段进行成果评比;将党的重要会议精神融入日常课程,组织“开学第一课”“升旗仪式”等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守初心使命。
\n“红色铸魂”是重庆资环职院发展的根脉。学校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将“党建红”贯穿育人始终,铺满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有效激发了青年挺膺担当的责任意识,为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更为其真正成长为兼具奋斗精神、爱国情怀与实干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n绿色筑梦
\n赋能专业实践
\n“绿”又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绿”为发展基因?
\n“绿”是生态的绿,锚定学校办学定位,持续擦亮生态环保底色,培养师生知山知水心系环境的不懈追求。
\n资环学子在大足区响水滩水库采样
\n在大足区响水滩水库,资环学子深入库区采集水质样本进行检测,为大足区人民检察院提供数据支撑;在各镇街、社区,资环学子进行环保宣讲、志愿者巡河、带领居民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各乡村,资环学子带着“三下乡”的使命深入田间地头,让环保之花开遍大足区的每一寸土地……
\n“我校以‘资源与环境保护’命名,绿色发展是我们立校之本,培育环保新人是我们的育人初心。”重庆资环职院生态环境学院院长陈勇教授表示。
\n学校聚焦“绿色”“健康”“智能”三大专业领域,近年来,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政、行、企、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实践机会。
\n重庆资环职院先后加入“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智能大健康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是全国首批两所“上合经贸平台绿色低碳产教融合示范院校”之一;学校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多方单位牵头成立“重庆市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产教联合体”;2025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的领导下,学校与多所高校、研究院、企业共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国际绿色低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n实验室检测员为大足区人民检察院提供技术支撑
\n政、行、企、校合作是拓宽育人深度,搭建广阔平台的重要举措。重庆资环职院与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合作共建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推行“真实项目进课堂”模式,实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检校合作助力守护绿水青山——大足区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成立》获评重庆市教委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学校与大足区共建“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和“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双基地”,引入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建立“校中站”,与监测站合作共建环境监测人才特色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
\n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通往岗位的必要基础。重庆资环职院通过开设通识课、基础课和增加微专业的方式,对现有传统专业进行“绿色+”和“人工智能+”的绿色化、数字化升级改造。2024年,学校编写并出版《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应用概论》和《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校本通识课教材,并试点开设人工智能和生态环境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强大的理论保障。
\n资环学子深入社区开展环保活动
\n开展环保活动是加强环保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重庆资环职院成立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共护母亲河 同享碧水蓝天”“垃圾分类一小步,健康文明一大步”“绿色低碳生活进社区”等活动,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切实履行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此外,学校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旨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n “绿色筑梦”是重庆资环职院的立校之本。重庆资环职院依托环保专业优势,精准对接重庆市与大足区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构建起“课堂+实战+社会服务”的闭环培养模式,不断以“生态绿”滋润学生心灵、赋能学生实践,为学生直通岗位打下专业基础。
\n当职业教育与环境保护不期而遇,当“党建红”与“生态绿”有机结合,重庆资环职院回答时代命题便有了清晰的轮廓。
\n构建“红魂绿梦”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既是学校打造文化标识、形成特色品牌的重要举措,也是着力“育时代工匠、绘山水新卷”的生动缩影,更是重庆资环职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学校以“红”淬炼精神脊梁,以“绿”锻造专业利刃,在“政行企校”四方携手同行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心怀家国、技能精湛的“环保卫士”。
\n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红魂绿梦”核心内涵,完善育人体系,擦亮“党建红”与“生态绿”相互融合的文化底色,不断培育学生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知山知水、心系环境的情怀,为重庆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贡献“资环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资环智慧”,为时代命题交出满意答卷。(资讯)
\n文/邓琢琳 苏丹 重庆资环职院供图
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